介绍了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简要概述了聚羧酸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四川聚羧酸系减水剂主要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减水剂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代普通减水剂,代表减水剂为木质素、硬脂酸皂、松香酸钠等。..代减水剂由于掺量大而且减水率较低逐渐被第二代减水剂所代替,但为了降低成本,有些地方仍然将其与其他减水剂复配使用[7]。
(2)第二代减水剂,代表减水剂为三聚氯氰系减水剂、萘系减水剂、氨基磺酸系减水剂以及脂肪族系减水剂。添加三聚氰胺减水剂的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较快,引气性小,相容性好;萘系减水剂与三聚氰胺系减水性能相近,但掺入后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并且存在生产污染;氨基磺酸系减水剂是甲醛、苯酚和氨基芳基磺酸盐发生缩合反应的产物,其减水性能和萘系相比较优,但生产成本高,且危害环境,不能得以广泛使用;脂肪族磺酸盐减水剂虽然生产工艺简单、分散效果好并且无污染,但掺入后混凝土的外观不佳,其应用也十分有限[8-9]。随着市场对混凝土各方面性能的更高要求,第二代减水剂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第三代减水剂,代表减水剂为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早是由日本触媒公司研制出来,20世纪90年代工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德国和美国也相继开始对聚羧酸减水剂进行研究,我国对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国内有实力的高校、研究单位进行研发。聚羧酸减水剂不仅掺量低、减水率高,而且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特别适合当代泵送施工要求,聚羧酸减水剂还属于绿色环保、无毒无害型减水剂,适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聚羧酸减水剂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是我国大型建设不可缺少的混凝土外加剂。
聚羧酸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静电斥力作用
静电斥力理论又叫做双电层理论,如图3所示,主要是COO-和SO3-等阴离子基团通过吸附锚固在水泥颗粒表面,使水泥表面带有相同的电荷而形成双电层,当水泥颗粒相互靠近时,颗粒因同性电荷而相互排斥,阻止水泥颗粒相互靠近,增大水泥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得水泥更加充分地得到水化,提高水泥浆料的流动性。
空间位阻作用
聚羧酸减水剂空间位阻理论如图4,聚羧酸减水剂主链吸附在水泥颗粒上后,其侧链在水溶液中伸展开来,当水泥颗粒相互靠近时,由于其长侧链的位阻作用,使得颗粒与颗粒很难接触到一起,从而对水泥颗粒起到很好地分散作用。
水化膜润滑作用
四川聚羧酸减水剂由于分子结构中存在COOH、OH、SO3H等基团具有亲水性,由于极性基团的亲水作用,可使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溶剂化水膜。水化膜的形成可破坏水泥颗粒的絮凝结构,释放包裹于其中的拌合水,使水泥颗粒充分分散,并提高了水泥颗粒表面的润湿性,同时对水泥颗粒及骨料颗粒的相对运动具有润滑作用,所以在宏观上表现为新拌混凝土流动性增大,和易性良好。
相信通过以上小编为大家总结的有关于四川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关信息,如果对于以上内容还有疑问的话欢迎来电咨询我司!